读书有什么用?朱熹的这首诗是最好的回答,读懂令人受益一生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读书无用,你看那个谁读了那么多书,最终还不是和我一样打工……
这种言论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,因为在现实中和网络上这样大放厥词的人太多了。
这也正常,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,好像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,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金钱。
要是某个人读书了可是没有赚到钱,那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口中“读书无用”的例子。
但他们不知道是,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不假,但读书不止是为了那所谓“黄金屋”。
要是说“读书无用”的那些人多读了点书,就知道有人读书是为了中华而崛起,有人读书是为了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有人是让心灵行万里路,有人是为了不和别人去讨论读书有没有用这个问题……
读书有没有用,相信只要用心读过书的人,心里自然有自己的答案。
而不会人云亦云,随便就让别人带偏了节奏,这何尝不是读书收获之一呢!
当然今天长风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诗,就是对‘为什么要读书’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一。
全诗仅有短短四句,却是我目前见过最好的答案。
它就是出自于南宋理学家朱熹之手的一首七言绝句——《观书有感》,读懂让我们受益终身。
这首诗因为它入选语文教科书,成为了小学必背古诗之一,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。
朱熹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宋朝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教育家。他阅历丰富,学识渊博,是北宋理学以及孔子学术思想集大成者。
他的思想对南宋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,因此朱熹也被后世尊称为朱子,同时还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、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人。
朱熹作为优秀的思想家,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"理"与"诗"结合风格鲜明的哲理诗。上面这首就是他笔下经典的说理之作。
庆元二年(1196年),朱熹为了躲避政治迫害,与门人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的武夷堂讲学,在此期间创作了这首诗,来表达自己对于读书的体会。
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
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,无论是天空的光彩,还是云的浮影都映入了池塘,不停地闪耀晃动、徘徊。
这两句单单作为写景来说都非常生动,极具美感。“方塘”虽然不大,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,让“天光云影”都在其中徘徊。
"共徘徊"三个字 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光伴随着影来来回回移动,缠绵悱恻,不肯离去的情态。
而我们更深入地体会,你会发现这“方塘”之所能够准确反映出天上变化无常的风月之物,便说明这塘水很清。
如果是一滩浑水浊流,肯定是看不到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景象的。
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所以写下了后面两句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
你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?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。
这一句是大家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了,放在全诗里,他是上面小小方塘为什么能够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原因。
如果把读书代入进去,你就会发现朱熹其实就是想告诉世人,你看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持清澈,才能拥有“天光云影”的美景。
而我们人要想保持活跃进步、内心的澄净,拥有更美好之物,同样也要不断更新思想,吸取知识。
思想和知识要从哪里来,那就要多读书了,而这就是读书的意义。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是极富有哲理意蕴的千古名句,后来还衍生出了“源头活水”这个成语,言简意赅的来比喻读书越多,道理越明。
综上所述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4句,但他先写风光无限的景,然后潜移默化的升华但读书的哲理上。
如此有思想意义的好诗,当然值得我们一读再读,因为读懂它,我们将受益一生。
END
图片来源于网络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